石 巍
微信版第1303期
安徽宣城,是一座古老的文化名城,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它一直是皖南區域的中心城市,有著毋庸置疑的首位度。然而到了近代,這座城市卻屢遭劫難,風光不再。是什么原因使得宣城成為皖南地區的中心城市,又是什么原因使得它的地位下降呢?筆者不揣淺陋,試為大家分析之。
01
宣城之輝煌
1、水路貿易催生聚落興起
宣城形成城市聚落的最早記載,始于戰國時期的國寶級文物鄂君啟節。根據這件青銅竹節上的銘文記載,早在戰國中后期,宣城的前身爰陵古邑就已經是東楚地區的一大貿易型聚落,因為據節銘記載有著150艘船只的楚國官方貿易商隊水路運輸東線的終點就是爰陵。歷史地理學者考證,爰陵就是宛陵,是宣城的古名。而宣城城市的中心一直在宛溪河畔,未曾移動,這在中國城市史上也是很少見的。秦滅六國,爰陵為縣,先屬會稽郡,再屬鄣郡。直到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成為新設立的丹陽郡的治所,開啟了屬于皖南區域中心輝煌歷史新的一頁。
2、漢丹陽郡治
丹陽郡是元狩二年(前121)改鄣郡所設。丹陽,漢晉都寫作丹楊,隋代因避諱改作丹陽。鄣郡郡治在故鄣縣,位置在今浙江安吉縣境內,在郡域范圍內過于偏遠,為了統治的方便,漢武帝時期將郡治遷到丹陽縣,即位于今當涂縣和江寧區交界處的丹陽鎮,因漢代郡名即首縣名的命名原則,改名丹陽郡。然而不久之后,郡治便從丹陽遷到宛陵,也就是戰國時期的爰陵邑。丹陽郡治為何最終選定在宛陵,筆者認為原因有二:一是宛陵位于整個郡域的中心,地處山區和平原的過渡區,到郡內各縣的距離都不太遠。二是宛陵是一處臨水的高地。宛溪和句溪是長江支流,水勢平穩,來自山區和水鄉的物產都可在此匯聚,因此車船輻輳,漢書記載宛陵縣西南有彭澤聚,應該即是一處貿易聚落。此時長江沿岸尚未開發,兩岸林莽湖沼密布,水勢浩淼洶涌,行船艱險,遠不是今天的黃金航線。因此宛陵當之無愧的成為丹陽郡的行政和經濟中心。
丹陽郡直轄中央,最高長官為太守,官秩二千石。下屬有郡丞、都尉,均官六百石。漢代丹陽郡轄境廣大,下轄17個縣,范圍包括今天蘇南西部,皖南和浙西北的安吉、于潛、淳安等地。宛陵作為丹陽郡治延續三百多年,一直到三國時期,孫吳政權定都建業,才將郡治遷移。漢代時期,南方地區尚未得到有效開發,西漢元始二年(2年)丹陽郡有戶十萬七千五百四十一,口四十萬五千一百七十,到東漢永和五年(141年)增長至戶十三萬六千五百一十八,口六十三萬五百四十五。漢代丹陽郡經濟人口均遠遜于北方,大量山區的土著越人未納入戶籍。但由于這里盛產銅礦,冶煉工業發達,全國唯一的銅官就設在這里,因此在全國州郡中還是有其特殊地位的。
3、六朝宣城郡治
東漢末年,孫吳政權割據江東,隨著北方人士的南遷和土著越人被納入戶籍,孫吳在丹陽郡新設置了一批縣,如寧國、懷安、廣德、安吳等。建安十三年(208)又在丹陽郡南部的新安江流域設置了新都郡,后改名新安,成為后來徽州和嚴州的前身。而丹陽郡北部的秣陵縣,因地理位置絕佳,在建安十七年(212)被孫氏政權作為其統治的中心,更名為建業,建安二十六年(221),又將丹陽郡治遷址至此。晉滅吳后,太康二年(281),以宛陵為郡治,分丹陽郡南部的十一個縣設置了新的宣城郡,宛陵重新成為郡治。東晉南朝時期,隨著北方人南遷,政府在這一地區又僑置了許多郡縣,如淮南郡、南陵郡、當涂縣、繁昌縣、襄垣縣、逡遒縣等都是北方僑置于此的郡縣。宣城郡和宛陵縣的轄境都有所縮小,僑置郡縣與本土郡縣版圖混亂交錯。但宛陵作為郡治所在,又毗鄰都城建康,成為畿輔要地,非親貴不能在此擔任太守。因此地位顯赫。南朝宋孝武 年宣城郡有戶一萬一百二十,口四萬七千九百九十二?;茨峡び袘粑迩倭?,口二萬五千八百四十。南朝時期戶籍統計水分很大,比漢代時人口少了許多,與南方得到開發,增設郡縣的實際情況不符,這與當時的世家大族隱匿了大量奴僮、佃客、部曲、門吏,不入國家戶籍有關。
4、隋唐宣州治
南京大學六朝史專家胡阿祥教授曾表述過宣城和南京的關系,叫作“此消彼長”。當南京地位高時,宣城地位下降,而當南京衰落時,宣城則地位提升。隋滅陳后,為打壓江南的王氣,下令平毀六朝都城建康城。將原丹陽郡區域分屬宣州和潤州。隋代改革南方的混亂區劃,拆并僑置州郡縣。在今皖南地區就撤銷了僑置的南豫州、北江州、南陵郡、陳德郡,所有這一地區改置宣州。而宛陵縣則合并了宣城、逡遒、寧國、懷安等縣,更名宣城,成為宣州的治所?!端鍟さ乩碇尽酚涊d:“宣城,川澤沃衍,有海陸之珍,珍異所聚,故商賈并湊?!遍_皇年間,刺史王選,修筑羅城,城池廣輪至三十里,宛溪貫其中。嘉靖《寧國府志》記載:“舊城址見存,東至灘子門抵下寨,西止城子門,南起南堤,截出上南門,北駱駝山山洪為界,城中裹宛溪,溪之南北列二橋,各有水門?!彼逄菩莩鞘切菤v史上規模最大的城池,一直延用至唐末。
隋唐時期也是宣州發展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宣州地域廣大,領導人位高權重。這里先后作為宣州總管府、宣歙觀察史和寧國軍節度使的治地。安史之亂后,天下財富仰仗東南,宣州刺史兼宣歙觀察史,正三品,位高權重,許多都做過朝廷要員。地位極高?!靶侵劓?,陪京之南,制天險之津梁,據三楚之襟帶,境環千里,邑聚萬民,我朝以來,戎寄尤切”。元稹也說:“宣城重地,繳緡之數,歲不下百余萬?!?隋至唐安史之亂前,宣州人口一直在穩步增長,《隋書·地理志》記載,大業年間,宣城郡戶一萬九千九百七十九,到貞觀年間,宣州戶口二萬二千五百三十七,口九萬五千七百五十三,到天寶元年,宣州戶十二萬一千二百四,口八十八萬四千九百八十五。人口總數居全國州郡第六位,是東南人口最多的州郡。
注:唐安史之亂以前,北方人口密集,全國人口前十名的州郡南方只有成都和宣城。魏州,今河北大名,宋州,今河南商丘。
注:元代,北方人口稀少,全國人口前十名的路全在南方。饒州路,今江西上饒,因為景德鎮瓷器貿易人口全國第一。平江路,今江蘇蘇州;龍興路,今江西南昌;靜江路,今廣西桂林;澧州路,今湖南常德;天臨路,今湖南長沙;集慶路,今江蘇南京。
02
宣城之衰落
1、唐末戰亂
唐末戰亂給宣州帶來的影響極大。先是政府軍與起義軍的連年戰爭,再是各地軍閥之間的混戰,以至城垣盡毀,百姓相食。從乾符五年(878),黃巢起義軍首次攻入宣州,到天復三年(903)楊行密評定田頵叛亂。二十余年來,農民軍以及秦彥、趙锽、楊行密、孫儒等各路軍閥再此鏖戰,宣州被反復爭奪,最終楊吳政權取得了勝利。此后繼承楊吳的南唐政權定都金陵,南京再次崛起,殘破不堪的宣城經濟逐漸恢復。乾德元年(963年),南唐寧國軍節度使林仁肇役軍夫二千修筑了宣州新城。襟山帶溪,得勢之便,肖龜為形,城池共長一十里一百九十三步,范圍比隋唐羅城大為縮小,一直沿用至民國時期。
2、轄境分割
宋代是宣州和宣城地域定型的時期。先是,南唐時期,南京崛起,宣州的地位再次下降,北部的當涂、溧水、溧陽三縣劃屬昇州(今南京)。當涂、池州、歙州均相繼單獨設立節度使,寧國軍節度使僅轄宣州一州。而宣州的版圖再次分割,相繼析分出太平州和廣德軍。到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宣州版圖最終定型,下轄宣城、南陵、涇縣、寧國、旌德、太平六縣,這樣的格局一直延續至清末,長達900余年。
3、地位動搖
乾道六年(1166),宣州以宋孝宗潛邸升格為寧國府,成為江南東路第二個升府的州。宋代,雖然宣州的轄境變小,但在整個皖南區域的首要地位仍然是非常明顯的。首先,宣州是皖南乃至安徽境內第一個升格為府的。再次,宣州的田賦和人口遠遠超過徽州、池州、太平府和廣德州。據《宋史·地理志》記載,北宋崇寧年間,宣州戶十四萬七千四十,口四十七萬七百四十九?!对贰さ乩碇尽吩猎觊g,寧國路戶二十三萬二千五百三十八,口一百一十六萬二千六百九十,人口數居全國第八位。但是宋代以后,宣城的科舉文教已不及徽州。據寧國府志統計宋代宣州籍進士229人,而徽州府志統計的宋代徽州籍進士則高達509人。明清時期,寧國府仍然是皖南第一大府,首縣宣城仍然是當之無愧的皖南第一大縣,其土地賦稅人口的首位度一直保持到清末。明代至清道光年間,寧國府和宣城縣的人口一直穩步增長,特別是雍正攤丁入畝以后,人口贏來爆發式增長,至嘉慶十年,寧國府戶數562145人口達到3001657人,嘉慶十一年,宣城縣戶數254052,人口達到1076160,成為皖南人口第一大府和第一大縣。但是政治和經濟地位卻有所動搖了。我們來看一下明清時期寧國府地方志中的排名。在明《南畿志》中,寧國府雖然土地人口均遠超太平府,但卻位列太平府之后,這是因為太平府是朱明王朝渡江所占第一城,是太子朱標的出生地,有著重要的政治意義,就像中都鳳陽府作為陪都排在南京應天府之后一樣。到了清代,這種排序重新洗牌了。在清《江南通志》中,鳳陽府排在十八府中的最后一位。寧國府則排在徽州府之后。鳳陽府排名最后有打壓朱明王氣的意味,而寧國府排在徽州府后,則更多的應該是經濟的原因,徽州府此時因為徽商的原因,在江南乃至全國已經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力了。
03
首位度的失去
1、文教首位度的喪失
宣城文化中心的地位最早喪失。明代寧國府進士數155人,宣城縣進士數69人,而徽州府進士數已達409人,歙縣進士數167人。清代寧國府進士數163人,宣城縣進士35人,涇縣進士62人。宣城縣道光以后進士僅2人,而清代徽州府進士數245人,歙縣進士115人,休寧縣進士60人。明代宣城縣進士數在皖南地區尚能排名第三,到了清代則降至第五位了。明末清初,宣城文化迎來了一次高峰,這一時期文化名人輩出,產生了宣城詩派、宣城畫派、宣城數學派等在全國有聲譽影響的文化科技流派。然而在乾隆以后,宣城文化則迅速衰落,優勢不再。究其原因,我認為是,清初,宣城作為陽明心學的重要傳播地,一批思想開化的士人受到朝廷的打壓,明代先賢的書籍大部遭到禁毀。如詹沂、梅鼎祚、梅守箕、沈壽民、吳肅公的著作被禁,麻三衡、吳超公、楊昌祚、沈壽峣、沈壽國、昝質等士人因抗清或文字獄被殺。這也間接導致了一批傳統士人心灰意冷,無心于科舉。而徽州是程朱理學的傳播地,程朱理學作為儒學的正統受到統治者推崇?;罩萆倘擞忠云湫酆竦慕洕斄o予教育以極大的資本,始得徽州科舉持續數百年而不衰。不過雖然清代中期以后宣城縣科舉衰落了,而寧國府南部涇、旌、太三縣的科舉則崛起了,隨著三縣商人為代表的寧國府商幫的崛起,在與徽商的合作競爭中分得了一杯羹。三縣的科舉教育也蒸蒸日上,蔚為可觀。
2、經濟首位度的失去
宣城和整個皖南地區的人口在太平天國前夕達到極致。嘉慶十年,寧國府人口達到3001657人,次年,宣城縣人口達到107萬人,是整個皖南人口第一巨縣??墒俏飿O必反,太平天國戰爭后,江南一帶民戶凋零,十不存一。皖南四府一州中,受害最慘最重的是寧國府和廣德州,人口損失在90%左右。相對好一些的是地處山區的徽州府。戰后,清政府組織了移民,雖然一定程度上恢復了經濟,卻也帶了一定的社會問題和矛盾。清末,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通商口岸的開辟,蕪湖這個沿江巨埠所蘊含的潛力日益凸顯。蕪湖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扼南京上游之咽喉,又處在皖南青弋江中江口和宛北裕溪河裕溪口的交匯處,商賈云集,逐漸代替宣城成為皖南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
同治八年當涂縣數據是?。ǔ赡昴凶樱?/p>
3、政治中心的均分
明清時期,皖南地區的行政格局是徽州、寧國、太平、池州四府和廣德直隸州一州,之上則是省里派駐的加按察使銜的徽寧道。道屬監察機構,始設于嘉靖三十四年,明代曾駐扎于廣德、旌德、宣城,清代先后駐扎于宣城、旌德、歙縣,雍正十一年(1734)以后常期駐扎在蕪湖(太平天國時期曾移駐宣城、祁門),民間習慣稱之蕪湖道。雍正三年,增設安徽學政一名,駐太平府,管轄安徽全省學政。咸豐五年(1855),由于軍務需要,又增設了皖南鎮總兵,駐宣城,統一管理皖南地區的綠營軍隊。同治元年(1862)又設置長江水師提督,巡守長江江面及沿江河湖,以護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五省江防。提督衙署設于安徽太平府,并于湖南岳州府設行署,各以半年輪駐,每年于所轄五省江面巡閱。所以清代時期,皖南地區形成了宣城、當涂和蕪湖三個政治中心。其中寧國府宣城縣駐徽寧道(1645-1649,1855-1860)和皖南鎮總兵(1855-1911),太平府當涂縣駐安徽學政(1725-1906)和長江水師提督(1868-1911),蕪湖縣駐徽寧道(1734-1855)和皖南道(1865-1911)。
04
宣城在艱難中發展
1、政治
中華民國伊始,廢府存縣,縣由省政府直轄。宣城被安徽省定為一等縣。享有“金宣城銀阜陽” “南宣北合”之美譽??h長之地位亦高于他縣。民國時期,宣城先設首席縣長,再為第九行政區專員公署治地,公署專員兼任縣長。解放后,皖南政區仍然沿用清代四府格局。四府所在地分別是四個專署的治地。隨后進行了調整。1950年5月,蕪當專區撤銷,1952年,宣城專區與巢湖專區撤并為蕪湖專區。專區公署駐蕪湖市,宣城遂失去地位。一直到1982年,蕪湖地區更名為宣城地區,專員公署搬遷至宣城縣。1987年宣城縣升設宣州市。2001年成立地級宣城市,是安徽省最晚設立地級市的城市之一。
2、經濟
1933年,江南鐵路通車至宣城縣孫家埠。在宣城設北站和東站。與其同時,宣城工礦業也興起,周王和水東煤礦的開采,水陽江東西兩岸分別建設了運輸煤礦的小軌鐵路。鐵路的運行使得城市再度繁華。然而隨后的日軍侵華戰爭。1937年11月對宣城狂轟濫炸。國民政府的黃金十年宣告結束,北門東門的繁華區被夷為瓦礫??h政府搬遷至南鄉周王鎮,縣城成為淪陷區,城市再一次遭到劫難,元氣大傷。直至抗戰勝利,縣政府遷回才漸漸恢復。改革開發初期,宣城縣的經濟實力在皖南已屈居蕪湖、當涂之后。據1978年蕪湖地區國民經濟統計資料統計,該年農業總產值當涂縣13608萬元,宣城縣9043萬元。工業總產值當涂縣10382萬元,宣城縣8766萬元。宣城工農業總產值均不及當涂,屈居第二,當涂遂在改革開放后號稱為“皖南第一縣”。
3、文教
教育方面,清末廢科舉興學校,寧國府學改革為中學堂,各縣縣學改革為官立高等小學堂。興辦新式教育,與世界接軌。民國時期,宣城文教事業也蒸蒸日上,城內先后有省立第四師范,省立第八中學、寧屬六邑聯立中學、私立皖南中學、培英中學,宣城女子中學等中等學校,還有崇正小學、奉公街小學等一批小學校。培養了一批近代人才。文化方面,20-30年代,電影院、圖書館、報社等新型文化設施出現。雖然不及蕪湖安慶等沿江城市發展迅速,卻也使這座傳統古老的城市也沐浴到現代文明的春風。解放后,宣城中學、宣城師范均在同類學校中走在前列。1965-1989年的安徽勞動大學和皖南農學院、2002年成立的宣城職業技術學院、2012年投入使用的合肥工業大學宣城校區使宣城在近現代擁有了高等院校。
05
宣城首位度下降的原因分析
1、戰爭和瘟疫。
19世紀50-60年代的太平天國和清朝的拉鋸戰,在宣城持續十余年,戰爭之后又爆發了瘟疫,導致十室九空,人口損失嚴重。關于這一事件,陸再奇先生在《宣城社會經濟文化由昌盛至斷崖式衰落原因分析》一文中有比較詳細的分析。
2、版圖大幅削疆。
中唐以后,宣州版圖開始縮小,永泰元年(765),以宣州秋浦縣復立池州。五代楊吳時期(920),北部的當涂、溧水、溧陽三縣劃屬江寧府以后,宣州遂不再臨長江,溝通蕪湖和蘇州的中江水道亦不屬于宣州所有,宣州徹底喪失了長江這條黃金水道的優勢。北宋初年,廣德縣獨立建軍,宣州再一次削疆,下轄六縣的格局遂定型。作為皖南面積最大的縣,建國以后,宣城縣也被削疆。1971年,宣城縣八鄉二鎮30330戶127184人劃歸蕪湖縣,使得宣城縣喪失了近四分之一的面積和人口。經濟實力大為減弱。此后,1982年,宣城地區和蕪湖市分設后,南陵縣這個一直屬于寧國府的縣也劃歸蕪湖,使得宣城縣在宣城地區的位置偏西北,不再具有中心地位。
3、水患頻仍。
漢代以來,隨著農業開發,人口的增長,土地利用率趨于飽和。大片的湖沼被圍墾成圩田,山區大面積的坡地被棚民耕種。一方面土地承載力大大提升,一方面抗擊自然災害的能力卻大為下降。宋代以前,宣城的自然災害少見記載,宋代以后,洪水干旱等災害在地方志上記載頻繁。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為抬高南京秦淮河上游水位,在高淳縣的胥河上建造可啟閉的石閘,命名為廣通鎮壩,又稱洪武石閘,永樂元年(1403年),改為土壩,史稱東壩。明正德七年(1512年),東壩被加高三丈。阻止皖南山洪對太湖流域的沖擊,成為蘇、錫、常的防洪屏障,但卻淹沒了宣城、當涂、高淳、蕪湖四縣的許多糧田。寧國和太平兩府士紳屢上奏疏要求毀東壩,未能允行。宣城最大的圩口金寶圩,明清時期先后潰破四次,其中道光年間就有三次,道光二十九年(1849),宣城圩民邀集高淳圩民私自掘開東壩,放水東流,朝廷降罪,東壩由土壩改為石壩。到了清末民國,洪澇更加頻繁,達到最多五年就有一次洪災的記錄。如據《申報》記載:光緒元年六月,“寧國府城近城大災,水浸城垣,幾于樓堞相齊,滿城漂流,死者無算”。宣統二年“五月十八至二十四日,連雨八晝夜,城內街巷幾可行舟。東門城墻崩倒二十余丈?!?/p>
4、風水格局受損。
文教艱難曲折。宣城風水極佳,山環而風萃,水曲而氣結。所以人文輩出。清代以來風水屢遭破壞。時人將科第不興,人才不出歸罪于風水影響,也做了補救措施。如禁止私自挖煤破壞山體,禁止填埋北門護城河,禁止堵塞城內水道等。但這些措施均屢禁不止,未能從根本上把破壞的山體恢復、水系疏通。
06
重振宣城雄風的幾點意見
宣城地處南京杭州兩大都市圈之間,是安徽省內唯一一個既與江蘇也與浙江接壤的城市,也是唯一一個與南京和杭州都接壤的城市。區域優勢得天獨厚。宣城的縣域經濟優勢明顯,廣德市、寧國市都是經濟強縣,郎溪縣經濟也在迅速崛起。為此,如何重振宣城雄風,提升宣城首位度已是迫在眉睫之事。
1、西連蕪湖,東接廣德。
宣城蕪湖近代以來本為一體,灣沚區更是與宣城淵源極深,蕪宣兩市共建機場于交界地帶,同城化已是大勢所趨。廣德州自宋代以來成為直隸州,今已成為三省交界處的經濟增長極,發展勢頭強勁,理應成為宣城市的副中心城市。宣城應該以老318國道線和即將建造的寧杭高鐵二通道為發展軸,努力發展成為南京和杭州都市圈中的新興城市。
2、生態立市,工業強市。
在古代,宣城以其山水清麗甲于江南,受到歷代文人雅士的青睞。今天,宣城以其生態優良,水質好,森林覆蓋率高,受到蘇浙滬發達地區的喜愛。因此,生態綠色這一牌子宣城不能丟,應大力發展綠色產業,環保產業,生態產業,向蘇浙滬地區推廣,提升宣城本土農產品和深加工產品的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
3、科技興市、廣聚英才。
當今社會,生產力的競爭說到底還是科學技術的競爭。人才對于科技的發展不可或缺。近代以來,宣城在高等教育發展中走了彎路,當前,更應重視高等教育的發展,重視科技人才的培養。要創造條件,使宣城培育得了人才,更能留的住人才。從而實現人才的可持續發展。(作者系宣城市文物所副所長、宣城民盟市直總支副主委、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